“的哥”是司机、是导游,也是一座城市活动的“手刺”。在郑州,有一位“的哥”张金钟,除了日常给予晚年乘客许多优惠和便当,还会到机场和高铁站接送一些外地患者,分文不收还常常自动陪诊,有时还免费载着他们旅行。
张金钟常说:“咱啥也不会。”但来自四面八方的乘客为他点赞:“小小的善举,让人感触到了郑州的温暖!”
11月21日,记者见到了张金钟。他的租借车副驾驶方位前方,粘贴着一张夺目的“1号敬老租借”牌子,上边写着“75岁以上免费乘坐,有人伴随折半”。
“2020年7月,我跑租借车不久,在秦岭路邻近接到一位白叟,搭车过程中白叟一向置疑我绕路。”张金钟向记者回想。他跟白叟解说,但并未消除白叟的疑虑。张金钟干脆不收钱,还搀扶着他上了楼。
那之后不久,他制作了“敬老租借”的牌子。起先,牌子上只要“敬老租借”几个字,后来又加上了“1号”,意思是期望自己在这方面当好榜样。
本年47岁的张金钟,是驻马店市平舆县阳乡镇刘吾村人。现已有些斑白的头发,见证了他的人生阅历:跟着叔叔学过木匠;16岁到郑州的工地上搬砖、铲灰;还曾在新疆收废品、在荥阳开车床,也当过电焊工……
在多个职业的曲折阅历,让他更能够感觉到人世冷暖。“有时候在大街上看到有人需求协助,想去搭把手,但对方对陌生人很警觉。”张金钟说。成为“的哥”后,张金钟发现,这个职业为协助他人供给了天然便当。
一开始,他做的牌子上写的是“70岁以上免费乘坐”。考虑到他要养家,不断有乘客劝他把年纪门槛进步一下。那一年,他的母亲75岁,他就趁便改成了75岁,“晚年乘客会让我想起母亲”。
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”小学3年级就因故停学的张金钟,并没有听说过这句话。“小时候天天吃玉米面、窝窝头,尽管家里穷,爸爸妈妈仍是教育我,白面馍要留给客人吃。”善念的种子,早已在他心中种下。
一些租借车司机对晚年乘客有戒心,“加钱也不拉”。“有次在佛岗新居邻近,一位83岁的老太太一上车就说,十分困难才拦到一辆租借车。”张金钟说,看到“敬老租借”牌子,她直言“感动、想哭”。
“晚年人是最需求协助的集体,不该被‘厌弃’。”张金钟说。关于腿脚不方便的晚年人,即便不到75岁,他也免单。有时候,他看到伴随的子女对白叟孝顺,“折半”也会改成“全免”。从业以来,在他这儿免费搭车的白叟已有300余位。
见到张金钟,是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东院区。当天一早,他从坐落郑州市南三环连云路的家中动身,去机场接了一对从长春过来的晚年夫妇。接近11点,他的车停在医院门口。见老太太执意想付钱,他赶忙收起副驾驶座椅背面的收款码,“阿姨,真不必给,您藏着钱治病吧”。
老太太患有梅杰综合征。这是一种稀有的神经系统疾病,患者大多肌肉无力、麻木,且眼睑下垂,视力受影响,国内能医治的医院也很少。免费接送梅杰综合征患者,正是张金钟坚持了两年多的“微公益”。
2022年8月,一位朋友将张金钟拉进了梅杰综合征病友群,说患者遍及全国各地,大多数会到郑州医治,且行动不方便,往往会挑选打车。听起来,这能让“的哥”多赚些钱。
“我接到的第一个病号来自甘肃酒泉,一位40多岁的女士,看着就让人疼爱。”从患者口中,张金钟了解到梅杰综合征的相关常识,很怜惜他们。将患者送到医院后,他没有收费。当天,他在病友群里发了条信息:有人到郑州治病,需求用车尽管找我,免费。
到现在,他现已加了6个梅杰综合征患者交流群,累计协助了近700人。重庆、广东、云南、西藏……来自各地的患者联络他,除了接送,还会提出各种需求,比方陪诊、当导游、找酒店等,他都尽可能满意。一些患者在医治之余还想去少林寺、清明上河园看看,他也全程免费服务,还常请人家“尝尝河南烩面”。
呼和浩特患者白杨(化名)是几个梅杰综合征病友群的群主。白杨也曾来郑州就诊,得到张金钟热情接待。有段时刻,白杨觉得张金钟免费接送病友影响挣钱,过意不去,把他从病友群“踢”了出去。张金钟诲人不倦地与白杨交流,总算压服对方再次将他拉进病友群。
上一年,阿里公益的工作人员在新闻媒体报道中看到张金钟的业绩,颁布他“天天正能量”特别奖并颁布10000元公益金。颁奖词这么写道:“日子不易,仍想为他人撑把伞。”“韶光把点点滴滴的好心汇成一份了不得的豪举,也让我们正真看到一个一般人心底的‘英豪主义’。”
对此,张金钟老实一笑:“咱啥也不会,算不上英豪。”他和爱人以及两个孩子日子在郑州,经济条件并不宽余。租借车也是“大包”来的,每个月承包费得三四千元。
一开始,身为一般工薪族的妻子不赞同张金钟搞敬老租借车,也不支持他免费接送患者,但毕竟拗不过他,“横竖不是去干坏事,后来也就不论不问了”。
也有同行说他傻,“有钱不赚,图啥?”这些并没有成为张金钟做好事的妨碍。由于他有着坚持到底的底气。
2020年7月那次出车,他把误解他的白叟送上楼,被白叟的妻子拦住,硬是要付出车费,不收钱就不让走。
一些梅杰综合征患者来郑州前会准备好现金,乘完车直接塞给他;还有人悄然把钱藏在租借车上,脱离后再告知他,他在接送患者时不得不小心“防范”。
“张哥我到家啦!谢谢你对我的关怀,随时欢迎你来我家玩!”张金钟的微信常常收到这样的留言,而大部分人的姓名,他并不知道。
“收入的确会受影响,但要看这个账怎样算。”张金钟以为,人生最大的财富是高兴,开租借车尽管发不了财,但尚能养家糊口,“在外边跑一天,收成的是高兴和被尊重,值!”
“期望有更多司机参加进来。”不止一次,张金钟跟人说,自己75岁时,也想在街头巷尾一招手,就能坐上免费的敬老租借车。
“张师傅忙着没?”初度联络到张金钟时,记者加了他的微信并问询。“正要去机场接人!”张金钟回复,顺手拍了一段几秒的视频发给记者。
视频里,天空湛蓝,阳光洒满了路面。充满了电的租借车笼罩在温暖的光辉中,正准备动身。